十年前,他退役来到崇明这个村,“很荣幸为这里的发展出一份力”

时间:2023-06-12 18:11:40 来源: 上海崇明


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。十年非凡成就来之不易,有太多的故事令人感动。在乡村振兴路上,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线,在科技创新前沿……无数奋斗者用实干和担当,创造了非凡奇迹,成就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。我们开设“新时代奋斗者”专栏,带您一起品读崇明一批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,看他们如何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

崇明有个长兴岛,大家都知道,但你知道,崇明还有个长兴村吗?长兴村可不在长兴岛上,它位于城桥镇东北部,背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。十年前,长兴村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,但如今,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,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我很荣幸见证了长兴村这十年的发展,也很庆幸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力。”长兴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刚说。


【资料图】

王刚是一名退役军人,2013年10月,他来到长兴村参加工作,十年如一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,见证了长兴村的华丽蜕变。日前,王刚被授予“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”,对此他表示,要始终探索和奋斗,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01

优化人居环境,提升村民幸福感 

走进位于建设公路陈海公路附近的长兴村,这里道路整洁,绿树掩映,空气清新。村口坐落着精致的民宿,每一处空地都被精心打造成了小公园,一步一景,长兴村的每个角落都透露出生态宜居的气息。

“我刚来长兴村的时候,这里完全不是这样的。”王刚告诉记者,“当时的长兴村还从来没有开展过任何工程项目以及人居环境整治,环境非常脏乱差。”近年来,长兴村以“美丽乡村”和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,大力实施生态提升工程,村容村貌提档升级,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。

“面积大是长兴村的一大特点。”王刚说,“村域范围里有很多遗留下来的打谷场以及废弃仓库,以前老百姓都习惯将自家的柴火等杂物堆放在这些地方,乱七八糟很不美观。”于是村委会决定,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步就是先整改这些大面积的公共区域。

可是对这些区域进行整改,势必要清理场地上老百姓的杂物,村民不同意怎么办?王刚想到,可以把这些公共用地利用起来,改造成健身、娱乐场所,让村民拥有休闲、议事的去处。有了想法后,王刚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情况,做思想工作,最终顶着巨大压力,清理了区域内总计约700吨的杂物。

清理完这些公共用地,紧接着就是整治村民宅前屋后的工作。第十届花博会前夕,长兴村开展“迎花博、治五棚”工作,王刚带头逐户上门排摸情况,说明政策,啃下了一块又一块“硬骨头”。

“村里有户人家,一间50多平方米的柴房又脏又破,里面乱七八糟的。我们好几次上门做工作都被女主人怼了回来。”王刚说,“我们了解到,女主人最听儿子的话,就让她的儿子去说服母亲。”这个办法果然灵。经儿子劝说后,女主人想通了,拆除当天,她还亲自爬上柴房顶动手拆,和之前坚决反对的态度判若两人。

在王刚的努力下,如今的长兴村已经换了新貌,村民们也感受到了环境整治带来的满满幸福感。曾经杂乱的宅前屋后变成了整洁的“小三园”,之前堆积杂物的打谷场变成了健身场地、议事厅,处处鸟语花香,村民们都觉得,“环境好了,心情好了,生活不比市区差。”

02

深化社区治理,增强群众安全感 

优化农村环境,不但要整治,更要维护。长兴村占地6.05平方公里,面积大,管理范围也大。“因为村子大,管理起来很头疼,以前村里遇到问题更多依赖村党组织和镇职能部门,村里的干部尤其是书记,每天都忙于各种问题的处置,根本没时间思考本村的发展。”王刚说。

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,长兴村在村居里进一步划分党建“微网格”,形成“网状脉”,对治理问题和群众诉求,做到“快速发现、快速处置、快速反馈”。

作为网格长,王刚融合党群服务、文明实践、睦邻修身、庭院学堂、平安守护、姐妹微家、桑榆小屋、爱水护河八大功能,在村内形成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全覆盖、零遗漏的党建网格工作体系。并通过党群服务点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“一月一主题”文明实践活动,将“河长制”、“环长制”、创城创卫工作细化分解到微网格中,真正形成“人到格中去、事在网中办、服务零距离”的网格格局。

“此外,我们每个党建‘微网格’分别建立管理团队、工作团队、志愿团队,还主动对接下沉的公安、城管、市场监管、司法等执法力量,建立了一支联勤联动队伍,形成‘1+3’治理模式。这样的力量配置,帮助我们实现了‘大事全网联动,小事一格解决’。”王刚说,通过“微网格”管理,有效解决了困扰长兴村已久的治理难题。

“最近,镇上率先在我们长兴村试点建立了乡村数字管理平台,进一步延伸了我们基层的管理触角。”王刚打开手机上的软件给记者展示,通过这个平台,村委会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村域范围内各个垃圾房、健身器材、临时垃圾堆放点等场地的情况,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。“看起来只是几个简单的摄像头,却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减轻了不少负担,也提高了处置问题的效率。”王刚说。

此外,王刚还提出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年助餐、消防安全等纳入数字管理平台,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“长兴案例”。“长兴村的老年人比较多,以前在老年助餐方面也出现过送餐员说‘送到了’,村民却说‘找不到’的情况。”王刚说,“我们在送餐车上安装了北斗GPS定位系统,可以实时监测餐车的位置,避免此类矛盾的发生,提升为民办事的精准性、实效性。”

03

打响“长兴”品牌,提升百姓获得感 

环境好了,村庄美了,就够了吗?其实,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兴旺,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,才会对美丽乡村建设更有认同感。

通过前期调研,王刚了解到,长兴村的产业主要分两块,南边以水稻为主,北边以林业绿化为主。能否在原有产业上做一些文章,让老百姓增收致富?王刚开始了探索。

“之前看到过别的地方在水稻田里养虾、养鳖,利用种养结合的模式,提升大米的品质。我也想试试给我们长兴村的水稻田增加一点附加值。”王刚说。

2019年,王刚为长兴村引进了鱼稻共生“稻花鱼”特色生态农业项目和鸭稻混养生态农业项目。“鱼稻共生项目的历史非常悠久,既契合世界级生态岛绿色产业发展的要求,又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。”王刚向记者介绍,虽然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,且产量略低于普通的水稻,但其质量和售价远高于普通水稻。与此同时,稻田鱼每年的产量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。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,不但能提高水稻的质量,还能大大增加农民收益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
产业布局完成后,王刚继续积极探索如何打响“长兴”品牌。2020年,他以建立鱼米文化馆为契机,扩大“鱼稻共生”“鸭稻共生”的影响力,加快绿色认证,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。同时,他在稻米丰收季开展“浑水摸鱼”等一系列趣味亲子活动,不仅让更多人体验了崇明农村不一样的风景,也打开了长兴村向外展示的窗口。

2021年,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崇明成功举办,点燃了王刚新的灵感,加速推进了长兴村“农旅融合”的发展步伐。背靠花博园区的长兴村具有发展民宿产业的天然优势,王刚积极发动村民申办民宿,并辅助多户农户成功申办。在崇明区首批星级民宿评比中,长兴村“水云居”获评四星级、“城会享”和“座上客”获评三星级民宿。

以风景、产业、民宿为点,王刚穿点成线,制定了一幅长兴村乡村旅游线路图。如今来到长兴村,你可以住在精致典雅的河畔民宿,漫步在生机勃勃的林间小路,可以在临水观澜看一场浪漫的日落,也可以在稻田里体验“浑水摸鱼”的快乐。

在王刚的努力下,这张“长兴”名片终于打响,村民也切实感受到产业兴旺带来的收益,2022年,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,较2021年增长6%左右。

“接下来,我考虑利用长兴村北边的绿化林业去打造一些休闲林地、森林旅游产业,让更多人来到长兴村、了解长兴村、爱上长兴村。”王刚说,“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,实现乡村振兴,任重而道远。”

记者:盛赛丹

编辑:朱怡婷

责编:李琳、朱怡婷

关键词:

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

Copyright© 2014-2020 中原网视台(www.hnmdtv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