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时间以来,不断有“价格刺客”出现在热搜榜上:先是有网友发现某超市里,同样的蛋糕在上海和杭州售价相差很大;接着又有网民感慨一杯酸奶加上榴莲、牛油果等水果后,价格超过40元;再早些时候,几颗话梅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也被感叹“刺伤钱包”……
但它们真的是“价格刺客”吗?
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,在网民曝光的案例中,并非都是“价格刺客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根据我国价格法,除了适用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外,实行市场调节价,由经营者自主制定。而经营者定价时,需要遵循公平、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,并且明码标价。
从法律意义上看,所谓“价格刺客”应当是指那些违反价格法的行为,特别是没有明码实价的现象。比如,之前有经销商对冷柜里的冷饮标价不清,消费者选购时不能清楚地了解冷饮价格,结账时发现部分冷饮定价不低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把产品放回冰柜,从而觉得高价冷饮“刺伤”了自己。
对于以上涉嫌违法价格法的行为,消费者批评、监管部门查处,无可厚非,目的是督促商家明码实价。商家也应该积极整改,自查自律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可是,对那些正常的市场定价行为,动辄冠以“价格刺客”的说法,显得不够客观。
细究最近上热搜的几个案例可见,并不存在不标价格、虚标价格等现象。
比如,某超市的案例是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城市售价不同,虽然价格差距不小,但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,很多连锁商家中都有类似现象。在社交平台上,也有很多网友指出,价差很正常,同样的商品在全国不同地区定价本身就不一样。如果要求全国统一定价,就不符合市场经济了。
再比如,将40多元一杯的酸奶和几十元几颗话梅说成“价格刺客”,也不准确。因为相关产品都是明码实价,也没有虚假宣传、虚构成本、虚标价格。就目前的定价看,也许有的商家是为自己的产品设定了较高的品牌溢价,有的商家采取了“高价策略”进行市场营销。这些做法并没有违反价格法。
当然,对于产品定价是否合理、商家的营销方式是否妥当,消费者可以有不同意见,体现到具体的消费行为,就是“用脚投票”——接受现有定价的,买单消费;不赞成不接受的,不消费。在近期曝光的案例中,并没有哪种商品或哪个商家处在垄断地位,消费者面对的不是唯一选择,“用脚投票”完全可行。
其实,如果价格设置不合理,最终吃亏的是商家。因为“做生意”首先要实现销售,只有把商品和服务卖出去,商家才有机会获利;如果一味抬高价格、增加利润空间却没有销量,不会成为好买卖。
也正因为此,商家会根据市场反响调整价格。价格法同样提出,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,降低生产经营成本,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,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。
本来,商品定什么价、消费者是否买单,市场之手自然会调节。但目前互联网上动辄出现“价格刺客”,与部分自媒体为了搏眼球、拉流量不无关系。部分自媒体动辄将正常标价的商品冠以“价格刺客”,并不是为了监督商家,而是煽动消费者情绪、制造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对立,从而增加自己的点击量,以此获益。
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很多消费者,而且有违市场规律。公众应当擦亮眼睛,不要被别有用心的“价格刺客”鼓吹者牵着鼻子走,因为自己的点击和转发,很可能在无意中成为他们的牟利工具。
头条 23-06-02
头条 23-06-02
头条 23-06-02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
头条 23-06-01